来源:新民晚报 时间:2021-12-21 16:11:21
冬至至后日初长,新农学堂劳动忙。冬至日当天,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组织同学们自己包饺子、煮汤圆,窗外天寒,屋内心暖。四时节气里,田野森林中,劳动内涵丰富多样。入冬以来,农业与生物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“新农学堂”劳动教育活动,赵则胜、陈功友、张才喜、殷杉等多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走进田间地头,为本科生讲授农科劳动技能,14场“新农学堂”场活动吸引来自27个学院1000余名学生报名。
水稻育种专家、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、特种稻创始人之一赵则胜教授对“稻”字拆解,讲解了稻文化、水稻分类,以及特种稻与人体健康等问题。“白叶枯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,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,威胁水稻生产安全”,陈功友教授介绍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——抗白叶枯病水稻的相关科研成果,鼓励交大学子树立远大理想,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,将粮食和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。
割稻、打谷、舂谷、蒸饭、品味……随后在彭勇政老师指导下,交大学子戴上手套,走进稻田,左手抓稻,右手握镰刀,手起刀落,学习稻谷收割技巧,体验传统脱粒方法。回到餐厅,用石臼舂米,给稻谷去壳,分辨糙米和大米,分组以不同比例洗净蒸饭,从色泽、营养和适口性等性状品鉴,评选出最受大家欢迎的米饭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在这个寒冷冬日里,在殷杉副教授等生态专家的带领下,金海湿地公园成了课堂。了解生态站的发展历史、数据监测与科学研究任务,学习各种探测仪器的使用方法,完成树种识别、坐标读取、数据测量等任务。大家还采集土壤、回收凋落物,一枝一叶,蕴含着生态的演变规律,一草一木,演绎着万物的轮回更迭。
自春分日开始,农业与生物学院依托学科特色,整合思政教师、专业教师、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和校友力量,试点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贯通,专业劳动、农业劳动、实践劳动、科创劳动“四位一体”的劳动育人体系。将劳动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,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统一;开辟“责任田”、打造全链条劳动体验,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,形成丰富多样的生产性农业劳动活动。低年级学生提升劳动技能水平,高年级学生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。
(通讯员 皎轩 记者 易蓉)
新一股冷空气又在路上了 周五北京最高气温仅1℃ 有望创下今冬气温新低
2022年怀柔科学中心建设将取得新进展 8个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明年竣工
北京地铁14号线年底将实现全线贯通运营!现已进入通车前调试阶段